青岛科技大学首届“十大孝亲敬老楷模”-----李明(化学院)

作者: 时间:2013-05-02 点击数:

“孝亲敬老,幸褔和谐”
---- 化学院李明副院长孝亲敬老
 
中国有句古话,“百行孝为先”。孝是一切道德的根源,是一个人为人处世的根本。当代不少伦理学家把孝敬父母看作是处理人际关系的第一台阶,是做人的基本要求,是关心他人、热爱祖国等品德形成的基础。亲情是一个人善心和良心的综合表现。孝敬父母,尊敬长辈,这是做人的本分,是天经地义的美德,也是各种品德形成的前提,因而历来受到人们的称赞。
化学院李明老师就是一个有这种美德的人,他的家庭是一个崇尚文明、积极进取、严于律已、宽以待人、相亲相爱的家庭。
一个幸福的家庭绝对不只是夫妻二人的事,它涉及到方方面面的人和事,孝敬双方的父母,关心双方的兄弟姐妹,也是日常生活的组成部分。家庭中的每个成员在经济上、生活上互相关心,情感上加强交流,社会事务上相互支持,共同构建出和谐的夫妻关系,亲子关系和兄弟姐妹、婆媳等其他家庭关系。
孝敬老人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,这种美德在他们家中表现得细致入微。
李明老师的岳父去世前身体很不好,患有肝硬化,肝腹水等疾病,几乎每年都要住院。最后一次病重期间,李明老师白天照常上班,晚上到医院值夜班,一直坚持了四十多天,非常辛苦,但他一句怨言都没有。当老人因病无法大便时,李明老师就用手帮他解决。当时整个重症监护室的所有人都被感动了,直夸老人有个好儿子,但是,当他们得知李老师并非老人的儿子而是女婿时,都很钦佩他。老人也因为有这样的好女婿而感到满足。
1998年,由于工作关系,他们远离了父母,但他们时刻牵挂着父母的生活和健康,每隔两年,他们都要回去看望父母,帮助他们洗衣做饭,添置一些重要的生活用品。每年都要给双方的父母寄去生活费,尽管父母一再坚持说不需要,他们还是一如既往。当得知母亲得了重病,做了左肺切除手术的消息,但由于工作关系不能回去照顾时,李明老师一方面用电话和家人联系,另一方面立即寄去手术费用。李明老师的父亲患有心脏病,常年吃药,因此,他每年都要多寄一些钱给老人用于购买药品。他的父母久居团场,三个孩子都不在身边,不好照顾。2008年三家商量共同出资,给二老在乌鲁木齐市买了房子,让老人安享晚年。
和谐之美在于宽容。因为拥有宽容才有和谐。宽容是人类情感中的种子,她能在人类的心灵这片净土上扎根发芽,在爱的保护下茁壮的成长。
2003年,李老师的爱人文老师要去南京读博士,家里需要人照顾,得知此情况后,李老师的岳母二话没说,不顾自己已70岁的身体,立即来到青岛,一帮就是3年,直到文老师博士毕业。得知儿子、儿媳工作繁忙,孙子又要考高中,李明老师的父母就千里迢迢地来到青岛看望他们,体现出父母无私博大的胸怀。和谐产生美丽,和谐产生力量。
李明老师深知,在人的一生中,父母的关心和爱护是最真挚最无私的,父母的养育之恩是永远也诉说不完的:吮着母亲的乳汁离开襁褓;在甜甜的儿歌声中入睡,在无微不至的关怀中成长;灾灾病病使父母熬过多少个不眠之夜;读书升学费花去父母多少心血;立业成家铺垫着父母多少艰辛。可以说,父母为养育自己的儿女付出了毕生的心血。这种恩情比天高,比地厚,是人世间最伟大的力量。如果人类应该有爱,那么首先爱自己的父母,其次才能谈到爱他人,爱集体,爱社会,爱祖国……孝敬父母,不但要很好地承担对父母应尽的赡养义务,而且要尽心尽力满足父母在精神生活,感情方面的需求。特别对年迈的父母,更要精心照顾,耐心安慰。离家远,不能常回家看看,就用电话经常联系,而且,每次打电话时,家里的每个成员都要与父母通话,这也是为了从小培养儿子的尊老品德。
正是有了和谐的家庭关系,才使得李明老师在工作中不断取得进步。他于2000年获得了青岛科技大学“教学效果优秀奖”一等奖,由于教学成绩十分突出,李明老师还获得了我校第二届“十佳育人标兵”,2005年青岛科技大学首届“教学名师提名奖”,并被评为我校首届“我最喜爱的教师”,青岛科技大学“优秀党员”;曾获山东省理论教学成果一项,实验教学改革成果奖二项;等等。2007年,评建工作进入到关键时刻,李明副院长能全身心地投入到在教学评估工作中去,化学院的评建工作得到全校师生的充分肯定,并被授予校评建工作“杰出贡献奖”,本人也被评为了“教学评估工作先进个人”。

Copyright© 2015 青岛科技大学 妇女委员会 All Rights Reserved.